2022廣東陶瓷廠開窯率為什么偏低?不同產區生產成本相差懸殊
內卷不斷,分化加劇。尤其是氣價、環保、疫情,正成為當下行業分化的加速器,不同產區呈現出不同的生存狀態,此消彼長間,行業正發生著深刻的變化。
一個明顯的感受是,過去,行業主體之間的差異,更多集中在不同企業和品牌之間,今年以來,隨著能源價格的大幅波動和疫情等不確定性因素的疊加,不同產區之間的經營差異更加凸顯。
企業小、市場大、產區多,是瓷磚行業的基本特征。經過前幾輪的環保整治、招商引資和產業遷移,國內瓷磚行業形成了東西南北中多個產區,每一個產區都有著自己的特色和競爭優勢。尤其是在市場需求大幅下滑、成本高企而又疫情肆虐的2022年,產區之間的競爭愈加激烈,產區與產區之間的差異也更加明顯,其開窯率、產銷率和盈利能力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生存狀態。

(圖片來源:陶瓷信息精選-公眾號,侵刪)
導致產區之間競爭加劇和分化的主要因素是瓷磚的生產成本。由于原料、能源、人工、物流、環保、土地等產業要素的影響,同一款瓷磚,不同產區之間的成本差異很大,許多企業,自己生產某款產品,成本遠比到某些產區貼牌高很多,因此便停掉自己的生產線,到低成本產區尋求貼牌,這是導致市場訂單逐漸向低成本產區集中的主要因素。
瓷磚生產成本構成中,能源占比非常高。但是,無論是天然氣還是煤炭,各產區之間的價格差異卻非常大,北方跟南方,西部跟東部,氣價相差2、3倍。這就導致那些天然氣價格便宜、甚至至今仍然使用煤制氣的企業,其生產成本遠低于使用高價天然氣的企業,僅此一項,就讓不同產區、不同企業的成本出現嚴重分化。
這也是今年以來廣東產區陶企開窯率普遍偏低,而一些天然氣價格便宜、或者使用煤制氣燒成的北方產區生存壓力相對較小的一大因素。
此外,瓷磚是重貨產品、短腿產品,其銷售半徑越大,物流成本就越高,而那些貼近主要消費市場的產區,比如貼近華東消費市場的高安產區、貼近西南消費市場的重慶產區,僅物流成本就比那些廣東生產、北方銷售的企業節約了大量成本,這也是導致其產區優勢分化的另一主因。

(圖片來源:陶瓷信息精選-公眾號,侵刪)
造成各產區之間競爭優劣勢變化的另一因素是地方**對陶瓷廠的態度。許多老產區,地方**早已不再鼓勵、甚至限制瓷磚生產線的新建與擴建,而一些新產區,地方**則仍然在招商引資,對陶瓷廠的改擴建也持支持立場。
此外,土地、環保、能耗指標等,不同產區之間也存在較大的政策差異,一扶、一限、一禁之間,不同產區之間的差異便凸顯了出來。
在瓷磚市場,多年來,“佛山陶瓷”、“廣東磚”都有著絕對的競爭優勢,也是高品質的代名詞。在終端市場,許多消費者雖然分不清瓷磚的品類、不熟悉瓷磚的品牌,更不懂得怎么樣挑選一款高品質的瓷磚,但對瓷磚的產地卻格外上心,“廣東磚”,或者“佛山陶瓷”深入人心。這是無數佛山陶瓷企業歷經數十年,用高品質的產品和依靠領先行業的創新優勢一步步積累起來的市場口碑。因此,即便“廣東磚”售價偏高,仍然得到消費者的普遍認可和喜愛。
但是,這樣的領先優勢,伴隨著行業成熟度的提升和市場競爭的日漸加劇正逐漸弱化,一方面,行業早已進行成熟期,以佛山為核心的裝備、工藝、技術、標準、配套服務等,早已形成全方位的輻射與帶動,即便是一個新型產區、一家新建的陶瓷廠,只要企業愿意,在產品品質方面同樣可以與“廣東磚”相媲美;另一方面,頭部企業在其它產區的布局和大規模貼牌,也逐漸縮小了不同產區之間產品品質的差距。

(圖片來源:陶瓷信息精選-公眾號,侵刪)
真正形成品質差異的原因,不是因為裝備、工藝、技術和標準,而是企業、老板對市場的認知和自身的定位。
隨著行業幾家頭部企業在外產區的布局和一批本土品牌的崛起,瓷磚行業格局和產銷模式正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在中高端市場,仍然以“廣東磚”為主,廣東企業、廣東品牌、廣東生產(部分產品在外產區貼牌),全國銷售;在中低端市場,以本土產品為主,本土企業、本土品牌(或注冊地在廣東)、本土生產、本土銷售。
由于各產區生產要素、資源稟賦和經商環境的不同,尤其是天然氣價格和環保、能耗等政策因素的影響,各產區之間競爭的優劣勢正在被不斷放大,廣東品牌,廣東生產,全國銷售的模式正在被廣東品牌、本土生產、本土銷售的模式所替代。
未來的行業競爭,不僅僅是企業之間的競爭、品牌之間的競爭,還是產區之間的競爭。拋開政策因素不談,哪個產區擁有成本優勢,哪個產區更貼近消費市場,哪個產區將贏得更大的市場機會。
作者 | 王力
蒙娜麗莎集團文化總監
(文章來源:陶瓷信息精選-公眾號,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