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受恒大暴雷事件影響,大多數下游供應商紛紛縮減降低工程渠道的占比,以便控制風險。
而在近期,有一個家居企業卻出讓20%股份,由保利接盤。10月25日,皮阿諾發布關于簽署《合作協議書》的公告,其中提到,將充分發揮甲方及甲方的關聯方的品牌效應和業務資源,結合乙方自身的業務優勢,促成雙方建立長期而穩定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推動乙方業務快速增長,而根據估算,需支付的預估資金總額不超過人民幣6億元。
工程渠道一直是皮阿諾的重要營收渠道,以其2021年的財報為例,其大宗業務占營收比例為48.18%,但在恒大暴雷事件后,卻有所下滑。2022年1-9月,皮阿諾工程渠道收入3.54億元,占比37.22%。
對于陶瓷企業而言,產能過剩的問題日益凸顯,特別是在當前的環境背景下,根據中國建筑衛生陶瓷協會秘書長宮衛公布的數據,整個上半年,未曾復產過的生產線超過500條;今年前6月全國陶瓷磚產量同比下降9.04%。
能夠大批量消化瓷磚產品的集采渠道是否應該完全放棄?皮阿諾堅持提升央國企房企客戶銷售占比的做法,能否給行業帶來一些新的探索和轉機?

(圖片來源:陶城報-公眾號,侵刪)
皮阿諾出讓20%股份
與保利深度捆綁
近日,皮阿諾發布與保利資本建立長期合作公告。10月31日,皮阿諾在達投資者問中回答了關于引入保利作為重要股東的戰略思考,其中不少點還是與房地產訂單有關:
公司在保利入股后可能在原有基礎上獲得更多大宗多工程業務訂單,但能拿到多少訂單,還是要基于公司自身的實力及未來雙方合作情況。
在房地產市場增量受限的大環境下,保利的存量老客戶資源顯得尤為重要,在保利的新老客戶導入運營基礎上,皮阿諾將在未來客戶流量競爭中取得更大優勢。
皮阿諾與保利在未來裝配式裝修業務上有較大的合作發展空間。通過雙方在工程端裝配式裝修業務的合作突破成本的局限,再全面推廣應用到零售業務端,將使公司取得更多業務發展可能。
整個房地產產業鏈非常龐大,加入以保利為產業鏈鏈長的體系,皮阿諾可以獲得保利的資源賦能,通過資本運作方式向房地產上下游進行探索,未來具有更多發展空間。
保利在管理上將給與皮阿諾更多自主空間,并將在運營上、管理上給予團隊更多賦能。
雙方均看好新能源賽道,保利大力支持皮阿諾在新能源賽道的布局。皮阿諾將借助保利的資源賦能,充分發揮先進制造業優勢,打造第二發展曲線。
皮阿諾2022年三季度報顯示,2022年1-9月,皮阿諾營收9.8億元,同比減少25.55%;實現凈利潤1.11億元,同比減少34.23%。針對業務下滑的原因,除了疫情影響外,另一方面在于嚴控大宗工程業務風險,同時聚焦央國企地產商,導致工程訂單戰略性下滑。
按渠道拆分來看,2022年前三季度,皮阿諾零售經銷商渠道收入5.8億元,占比61.07%;工程渠道收入3.54億元,占比37.22%。工程渠道一直是皮阿諾主要的銷售渠道,2021年,由于“踩雷”恒大,皮阿諾在工程渠道方面有所下滑,但也沒有放棄耕耘。
2022上半年,皮阿諾仍堅持聚焦央國企房地產客戶,優化調整工程業務結構,新增簽約珠江、中奧、金科、儒辰等4家百強房企。保利、華潤、中海等央國企地產客戶銷售額占工程業務總收入比重從2021年上半年的17.54%提升至2022年上半年的25.81%。工程渠道聚焦央國企、開拓經銷商渠道策略也取得明顯成效,其中,央國企房產客戶銷售額占工程業務收入比重從2021年上半年的17.54%提升至2022年同期的25.81%;工程經銷商渠道銷售額占工程業務收入比重從2021年上半年的5.60%提升至2022年同期的10.39%。
恒大“債務”影響仍在持續
4家家居企業被欠29億元
另一方面,“恒大”的債務影響并未完全解決,在接受了部分“以資抵債”的方案后,截至2022年6月30日,皮阿諾對恒大集團及其成員公司的應收票據賬面余額、應收賬款賬面余額合計達10.22億元,壞賬準備合計達8.17億元。
除皮阿諾外,索菲亞、江山歐派、我樂家居等家居企業也仍面臨恒大債務問題的處理:
江山歐派:截至2022年9月30日,公司持有恒大集團及成員企業的應收款項合計7.16億元:其中應收票據6.62億元,逾期應收票據6.62億元;應收賬款0.54億元,逾期應收賬款0.50億元。
索菲亞:截至2022年6月30日,索菲亞應收恒大票據賬面余額、應收恒大賬款賬面余額合計達8.11億元,壞賬準備合計達6.48億元。
我樂家居:截至2022年6月30日,我樂家居對恒大集團應收票據賬面余額、應收賬款賬面余額合計達3.32億元,壞賬準備合計2.67億元。以上面提到的4家家居企業為例,恒大合計欠下的賬款仍近29億元。
作為此前在定制家居上市公司中,大宗業務增速第一的我樂家居,2022年前三季度,其大宗業務營收1.13億元,同比下降61.5%,其大宗業務主要來自于與萬科、融創和恒大等數十家大型房企的落地服務合作。
上半年未復產過生產線超過500條
陶企如何應對產能壓力?
對于陶瓷企業而言,工程渠道同樣存在“兩難”的選擇。一方面,積壓的賬款,以2022前三季度為例,盡管在陶企有意識地控制工程渠道的占比后,截至2022年9月30日,4家上市陶企的應收票據、應收賬款合計仍達60.54億元。
應收票據及應收賬款 | 2022年9月30日 | 2022年1月1日 |
A陶企 | 12.95億元 | 16.76億元 |
B陶企 | 13.89億元 | 14.96億元 |
C陶企 | 27.71億元 | 37.29億元 |
D陶企 | 5.99億元 | 7.1億元 |
合計 | 60.54億元 | 76.11億元 |
另一方面是亟待解決的產能壓力。產能過剩是陶瓷行業近年來面臨的主要難題,2022年上半年,在原材料上漲、市場整體環境蕭條的背景下,陶瓷企業的產能壓力愈發凸顯。根據中國建筑衛生陶瓷協會秘書長宮衛公布的數據,整個上半年,未曾復產過的生產線超過500條;今年前6月全國陶瓷磚產量同比下降9.04%。佛山市陶瓷行業協會數據顯示,佛山市轄區建筑陶瓷35家,生產線194條,正在生產116條(至6月30日),開窯率59.79%,較上兩月64.95%下降5.16%。
對于頭部陶企來說,數十條生產線一旦啟動,如果完全放棄工程渠道,僅靠經銷渠道,恐怕難以消化。除了與資金更加安全的“國字頭”房企合作外,今年以來,不少陶企也積極培育小B端、大工程經銷商客戶。除此外,也有陶企認為“保交付”型房企將成為一個機遇:過去部分地產納入地方**監管,現有開發的樓盤尤其是預售的樓盤必須保交付,該陶企三季度工程地產占總收入比仍達到43%,其中有一塊業務即是保交付。
記者:唐映如
(文章來源:陶城報-公眾號,侵刪)